?“雙一流”建設不是“炫資本”,更不是以等級化來“拉仇恨”。能不能培養出真正高質量的人才,適應未來的國際競爭、適應現代化發展需求,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據6月29日《新京報》報道,教育部日前通過官方網站宣布一批“985”“211”工程建設的文件失效,引發了公眾要廢除“985”“211” 高校的傳聞。對此,教育部回應稱,中央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將把“985工程”“211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實施辦法和配套政策,擬于今年啟動新一輪建設。
將過去的“985”“211”兩項工程納入未來的“雙一流”建設,不少人有相見恨晚之感。不可否認,一段時間以來,兩項工程的建設讓我國一批重點高校和學科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其中存在的身份固化、重復交叉、缺乏動態競爭機制等問題,也一度被業內人士屢屢提及有待改革;前些年一些院校為趕上“211工程”的末班車,做了不少努力,只是在“僧多粥少”的現實下,多數院校只能是“英雄氣短”,不僅無緣兩項工程之名,在師資、經費甚至項目資源深度等利好和實惠上,也被“985”“211”學校甩了好幾條街。此外,一些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晉升時屢被“985”“211”等硬杠杠卡殼后的抱怨,雖不乏就業壓力之下的非理性因素,卻也能說明一定問題。
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如今,頂層設計中創新重點學校建設機制的新思路值得肯定,改革成果拭目以待。從長遠來看,打造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我們究竟該靠什么?
教學水平、師資質量、就業率、科研成果……這些都是躋身名校的考量因素,國內不少高校越來越有意識在這些方面豐盈羽翼、提升實力。只是現實中,我們還面臨諸多溝溝坎坎。
“雙一流”的殊榮不是建幾座豪華大樓、搶幾個明星、改個氣勢磅礴的校名,就能自動送上門來,不是躺在錢袋上睡大覺或是靠排行名次就可以混日子的。眼下即將施行的“雙一流”改革,對名校的評審標準和資金發放都將會有新的機制,這無疑會調動更多大學的積極性,但如果缺乏危機意識、競爭意識,認為一旦被封為名校,就進了“保險柜”,就可以坐享其成,甚至止步不前,在“雙一流”建設的路上注定行將不遠。
在教學和科研上,如何在制度上切實引導高校營造重視教學、潛心科研的學術氛圍,重視高校自身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十分必要。讓每個教師都能心無旁騖地做好本職工作,乃高校的立身之本,更是名校應具備的必要品質。
在支撐力量上,除了公辦高校,社會辦學力量同樣需要力挺。由于歷史和國情的原因,我國著名高校多以公辦為主,近年來一些民辦高校的崛起引發了教育理念的變革,可民辦高校的發展卻舉步維艱。不久前南方科技大學畢業生求職時被用人單位誤會為來自“野雞大學”,道出了國內民辦高校亟待得到外界更多支持與認可的現實。
此外,對于大學的評價標準和機制也應該更加完善和科學。如果各類高校排行榜能更有權威性和說服力,對于高校來說是一種激勵,對于公眾在準確評判各高校及專業來說,也更有引導意義。進一步說,大學若能脫離“術”的層面,積淀更多的人文精神,形成更優秀的價值、品格,那么,名校自然更是名副其實。
“雙一流”建設不是“炫資本”,更不是以等級化來“拉仇恨”。能不能培養出真正高質量的人才,適應未來的國際競爭、適應現代化發展需求,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