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江西決定上調公辦普通高校的學費,海南、內蒙古也召開相關的聽證會。各地普遍強調,學費的漲幅考慮了居民經濟承受力,同時會加大對困難學生的補助。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結果顯示,14.5%的受訪者認為當前大學的學費十分高,61.5%的受訪者認為比較高,48.1%的受訪者能接受學費上漲20%以下,33.5%的受訪者不能接受任何漲幅。有效保證學費上漲不影響到貧困生,72.6%的受訪者認為學校應提供兼職,同時免除一部分學雜費。
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受訪者所占比例為34.8%,各地省會城市受訪者所占比例為38.6%,普通地級市比例為18.7%,縣城比例為5.9%,鄉村受訪者比例為2.1%。
48.1%受訪者能接受高校學費上漲20%以下 33.5%受訪者不能接受任何漲幅
調查中,76%的受訪者認為當前大學的學費較高,其中14.5%的受訪者認為十分高,21.7%的受訪者覺得學費適中,認為“比較低”和“十分低”的比例分別為1.6%和0.9%。
呂華是河北省秦皇島市的一名公務員(課程),她的兒子目前正在讀大學。呂華表示:“大學學費大概就是正常職工一個月或者兩個月的工資,為了孩子的教育,一年這么多費用還是可以承受的,但是考慮到孩子的食宿和其他花銷,上大學的費用就不是這么便宜了。”
調查中,3.6%的受訪者認為大學學費應該大幅上漲,25.0%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小幅上漲,36.5%的受訪者認為應該不變,35.0%的受訪者認為大學學費應該下降。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說,現在的物價上漲非常高,同時高校的工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高校上漲經費維持正常運轉,是可以理解的。
學費上漲多少大家可以接受?調查中,48.1%的受訪者能接受上漲20%以下,13.4%的受訪者認為20%~40%的漲幅能接受,4.0%的受訪者能接受上漲40%~60%,1.1%的受訪者認為60%以上能接受,33.5%的受訪者不能接受任何漲幅。
大家反對高校學費上漲的理由有哪些?調查中,51.8%的受訪者認為貧困生學費壓力較大,同樣51.8%的受訪者認為學費本來就高,沒必要增長;49.3%的受訪者覺得學費不能保證用到學生身上;48.2%的受訪者認為學校學費使用流向不公開,不太信任;36.9%的受訪者指出高校一邊“亂花錢”,一邊“喊缺錢”;34.5%的受訪者認為讀大學收益降低,就業形勢嚴峻。
家住重慶農村的雷晶是當年縣里的高考(精品課)狀元,雷晶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他們當地的農村孩子,用助學貸款或者生源地貸款上學的情況還有很多。“一下子拿出幾千元對于有的農村家庭來說比較難,學費上漲,很可能漲出了農村孩子一個月到三個月的生活費,壓力還是蠻大的。” 雷晶說,這樣有一部分孩子在選擇學校時就必須得考慮學校所在地區的消費水平、學費的價格等。
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戚業國介紹,學費是大學辦學經費的重要來源,一方面,社會只有部分人能接受高等教育并得到相應的個人收益,對這些人收取部分學費而不是全部由公共財政負擔,這是社會公平的需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辦學是有成本的,撥款、學費、捐助是最重要的三個經費來源。如果撥款和捐助遠遠不能滿足大學日常運行的需要,就只有提高學費這樣的選擇了。
對于高校學費上漲的理由,53.8%的受訪者認可物價水平上漲,49.0%的受訪者認可教育培養成本攀升,35.8%的受訪者認可辦學水平提高,20.6%的受訪者認為是學校存在還貸壓力,18.1%的受訪者認為居民收入上漲了,17.1%的受訪者認可大學費多年未變。
72.6%受訪者認為學校應為貧困生提供兼職、免除一部分學雜費
提高大學學費的過程,47.0%的受訪者認為國家要規定指導范圍,45.1%的受訪者覺得充分考慮居民的可承受能力比較合理,43.5%的受訪者認為應參考當地的物價水平,32.1%的受訪者認為一個地區應統一制定,31.1%的受訪者認為尊重學生的意見很重要,30.5%的受訪者建議嚴格審定,充分論證,30.3%的受訪者認為各個學校能根據自身辦學情況制定。
戚業國說,綜合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考慮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我國高等學校學費平均占到辦學經費的三分之一比較合理。但重點大學國家撥款更多,傾斜比較明顯,教學型大學撥款明顯偏少,民辦學校撥款更少,學費上漲要充分考慮這樣的情況。
呂華認為,如果非上漲不可的話,也一定要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至少學費的漲幅不能超過當地人均收入的漲幅。
雷晶說,學費上漲可以理解,但是學費上調的原因、資金流向,一定要向學生、家長以及社會說明,一定要建立一個透明的機制,“上漲的學費要用到學生身上”。
戚業國說,大學學費的使用確實是需要澄清的問題。“目前都是采用全成本估算大學成本,按此討論學費的高低,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教學是與科研和社會服務并列的三項大學職能之一,科研和社會服務對學生而言直接受益是有限的,不應該把這些成本全部算到培養學生的成本上。因此我們主張應當把大學成本攤在陽光下,進行全成本核算”。
“對于農村家庭來說,學費沒上漲壓力就很大了,所以高校要完善獎、助、貸學金的制度,盡量不要讓一些學生因為學費的高昂,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劉海峰指出。
有效保證學費上漲不影響到貧困生,72.6%的受訪者認為學校應提供兼職,同時免除一部分學雜費,57.7%的受訪者認為助學金在數量和金額上都應該提高,50.4%的受訪者建議加大伙食費等補貼,41.8%的受訪者建議提供免息助學貸款。
緩解辦學壓力,學校除了漲學費還能做什么?調查中,67.9%的受訪者建議壓縮學校“三公”經費,59.0%的受訪者建議處理學校閑置資產,41.3%的受訪者建議向財政申請更多撥款,31.4%的受訪者建議校辦產業,30.4%的受訪者建議社會籌款,17.1%的受訪者建議接受校友捐贈。
戚業國說,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地方高校資金壓力更大、對學費依賴程度更高,應當首先增加省級政府的高等教育財政撥款,一些經濟比較困難的省份,應當建立專項高等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制度;其次,可以有序提高學費,但學費提高需要建立大學的成本監控機制,鼓勵直接用于培養學生的直接成本更高的高校,其撥款和收費應當更多傾斜,鼓勵提高辦學效益。
此外,目前省屬高校資金壓力最大的來源是擴建的貸款形成的債務,這些貸款產生的原因和背景,是國家不增加財政撥款、不允許收取更高學費,卻要求高等學校不斷擴招。目前,高等招生基本穩定了,這些債務也到了采取適當措施由財政化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