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也就是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被列入2017年的教育工作要點。
眾所周知,“985”“211”工程成就了一批優秀高校。然而一直以來,不少人對其分布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一些省份甚至連一所“985”高校都沒有,造成了教育資源稀缺、人才外流等問題。
對此,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文字學會會長、原安徽大學黨委書記黃德寬向陳寶生建議:應以“雙一流”為契機破解區域教育失衡。
“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等問題導致中西部高校與部屬院校、經濟發達高校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問題越來越突出。”黃德寬說。
黃德寬建議,在建設“雙一流”的同時,應指導和支持地方政府結合各地實際建設中西部地區的國內一流高校和特色學科,對納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規劃的地方高校和學科,中央財政要加大經費轉移支付比例,政策上予以重點支持和傾斜。
“同時,建議國家遴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制定‘雙一流’認定標準時,既要體現‘世界標準’,也要堅持‘中國特色’。”黃德寬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也認為,雙一流建設應該有“普惠”性質。
“實際上,我國在人才建設方面早有面向地方的傾斜政策。這幾年,我多次參加杰出青年科學家、長江學者的評審,這兩類人才都有面向地方高校,尤其是西部和東北高校的傾斜政策。參照這個做法,我呼吁雙一流建設也應該有類似的政策。”何友說。
何友打了個比方:“我們國家高校眾多,好比一個大家庭的多個子女。根據生活經驗,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家當中,父母投入心血多、照顧得多的往往是老大、老二。但對家庭貢獻大、回報率高的,卻是那些不太受重視的老三、老四。”
如何擠進“雙一流”的名單之內,如今已經成為各地高校的首要任務,因此“雙一流”高校通過什么方式進行評選,未來這一名單是否應像“985”“211”一樣長期固定,都成為了高校關注的焦點。
對于如何遴選“雙一流”建設名單,陳寶生在兩會期間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為了避免成為“211”和“985”建設的翻版,“雙一流”建設明確了遴選范圍,確定了公平競爭的原則。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將被平等對待,通過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等進行遴選。
而在黃德寬看來,在聘請“雙一流”認定專家時,要注意聘請一定比例的了解實際情況的高水平地方院校的專家,以保證相關評價原則和標準能夠落實到具體的評價活動中。
另外,黃德寬提出,要加大對“雙一流”建設的監督和督察力度,嚴防“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出現高校新一輪的盲目攀比和利益爭奪,以致脫離“雙一流”建設的目標追求。要加強對有關管理部門的監督,防止少數人以權謀私和滋生新的腐敗,確保“雙一流”建設的良好政治生態。
對此,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左東嶺認為,如果“雙一流”建設仍然以長江學者、杰出青年科學家、院士等高層次的人才數量為依據來排名,那么人才搶奪大戰在所難免。
“現在人才流動無序的根本在于,學校不考慮流動的人才是否對學科建設有實際意義,只是為了增加一頂‘帽子’。因此,‘雙一流’的評選不能‘數帽子’。”左東嶺還表示,“雙一流”建設要重視大學精神和文化的塑造,為人才提供適宜的文化氛圍。
全國政協委員朱和平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雙一流”的評選應該把“評”和“建”分開。
“‘雙一流’有一個‘評’的問題,即大家申報,學校夠不夠雙一流,夠不夠評選標準,可以請專家或者國際標準來評。還有一個是‘建’,學校如果不夠這個標準,但是國家需要,怎么辦?”朱和平說。
朱和平表示,上世紀60年代我國下決心搞兩彈一星,那時候的相關學科是達不到“一流”的,“那一代老科學家回國的時候,我國的相關學科就是一張白紙。但是國家需要,我們就建。正是有這樣一個機制,我們才有了兩彈一星,才有了中國的國防工業”。
朱和平認為,我國很多的“一流”都是根據國家的需要建起來的。如今我國仍有很多領域是急需建設的。“比如說材料專業、基礎理論研究、電子芯片、核心器件、操作系統、航空發動機、航海發動機等,但他們和國際一流差距很大,要不要‘評’,要不要‘建’?我認為應該評,應該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