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至此,“雙一流”建設正式進入啟動實施階段。自《總體方案》出臺后,“雙一流”建設引發了高校和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主要集中在遴選辦法、動態管理、支持力度、經費分配等方面,“如何遴選”成為當前大家最為關注的問題。然而,“雙一流”建設更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建設”的問題。
“爭創一流”需堅定“中國特色”
《總體方案》和《實施辦法》將“雙一流”建設的特點高度概括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我國大學和學科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解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要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高校的“雙一流”建設不能簡單地模仿西方辦大學和學科的模式,而要不斷總結和闡釋中國政治、經濟、哲學、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偉大實踐,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雙一流”建設模式。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標準,既不能用“中國特色”來否認某些方面與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存在的差距,更不能用“世界一流”來否定中國特色。
《總體方案》頒布以來,一些省份陸續啟動了地方版的“雙一流”建設或高水平大學建設方案,不少方案中把進入ESI全球前1%、1‰的學科及其數量作為“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的主要建設目標和評價指標之一。應當看到,ESI只是統計某學科總被引論文數量的排名,能夠反映該學科在論文這一單項指標上的成績,但不能反映出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方面的綜合水平和社會貢獻,更無法反映出學科的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應該堅持以我為主,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建設目標和分類評價體系,將學科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納入到評價指標當中。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學科,特別需要提高國際交流與合作水平,改進學術話語的傳播方式,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確立學術話語權,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學科評價標準與體系,真正打造一批被世界認知、認同和接受的一流學科,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更多的“中國元素”。
“一流塔尖”要立足堅實的“塔基”
雖然《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打破入選高校身份固化的弊端,從數量和比例上看,能夠進入我國高等教育建設各種“品牌工程”的高校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高校既無法進入“一流大學”也無法進入“一流學科”建設行列。這就需要處理好進入“雙一流”建設的高校和未進入“雙一流”建設的高校之間的關系,從而使“雙一流”建設真正帶動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加快我國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的步伐。我國高等教育要進行分層建設,形成“金字塔”型的建設層次與格局。“雙一流”建設高校是“金字塔”的頂層,但這個頂層有賴于中間層和底層高校提供的基礎性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排頭兵”與“引領者”,應該在自身建設與發展的同時帶領高水平大學與其他高校共同發展,形成“雁陣”效應,構成層次清晰、特色鮮明、競爭有序、充滿創新活力的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良好生態。
《總體方案》印發以來,國內高等教育界“高薪挖人”現象愈演愈烈,嚴重影響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甚至經濟發達地區的“低層次”高校的正常辦學秩序,也違背和歪曲了“雙一流”建設的初衷和精神。為制止這種亂象,促進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教育部辦公廳于2017年1月25日專門發出通知: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高校、東北地區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已擁有高層次人才頭銜的領軍人才,原則上在聘期內不可變更工作單位;提倡高校之間、區域內部制定最高薪酬限額。該通知意為高校間的良性競爭提供政策保障,使一流大學、高水平大學與其他高校都能在有序的外部環境中實現健康發展。
凝練方向更要構筑“學科生態”
與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的高校一樣,能夠進入“一流學科”建設行列的學科同樣是少數。這就需要正確處理好一流學科建設與其他學科發展之間的關系。從“一流學科”高校內部來說,應當形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分層建設體系,以一流學科的建設輻射、引領和支撐學科發展,支撐學科圍繞一流學科開展學科間交叉與合作,在自身學科發展的同時支持一流學科建設,形成協同共建的建設格局。
回顧20世紀90年代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國內高校形成爭辦綜合性大學的潮流。高校通過增設新專業、擴大招生規模、發展空白學科,紛紛朝著綜合性大學的方向進行建設。這種相對單一的同質化擴張建設模式造成了“千校一面”的格局。對學校自身而言,既往的特色與優勢式微,新設學科與專業也不能形成新特色與新優勢,反而分散了有限的資源。在當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不少高校已經開始收縮學科建設的“點”與“面”,主動調整一些特色與優勢不明顯的學科,做大做強優勢學科,整體學科布局得到優化,這是“雙一流”建設帶來的積極導向。但是,我們也要防止在這種調整中“誤傷”一些科學技術、文化傳承與創新必需的基礎性學科,特別是哲學社會學科。因此,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的高校,應圍繞各自的特色優勢學科,凝練研究方向,集中優質資源,推動一流學科的快速發展。同時,更要著力構建良性的學科競爭、成長生態,不同的學科在“金字塔”型結構中處于不同的層次,學科之間可以加強聯合與交叉,形成一流學科、高水平學科和其他學科協同建設的格局,通過一流學科建設帶動全校大多數學科向前發展,從而提升學校辦學實力和整體競爭力。
“一流高位”不能脫離“育人本位”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標。《實施辦法》將人才培養作為遴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首要條件,然而,在具體落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忽視人才培養的傾向。有些高校對于人才培養的規劃,往往在“點”上只關注教學名師、教學成果獎等顯性指標,“面”上更重視學位點建設。而對如何保障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特別是作為人才培養根基的本科生的培養質量,未能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中得到更加明顯的重視和體現,未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進行提升。
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層次人才,是大學的特有功能,也是大學區別于其他研究機構的標志。培養又紅又專的高層次人才,更是辦好社會主義大學,建設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戰略性、根本性任務。領軍人物和高層次人才建設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智力資源保障,教學條件和實驗室建設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物質資源保障??茖W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與合作,其核心和目標都應該圍繞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不能將“雙一流”建設強調的“以學科為基礎”曲解為取代人才培養的基礎地位。恰恰相反,本科專業是學科的基礎,是學科根據國家經濟社會需求而設計出的培養專門人才的體系。盡管“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尚未形成一致公認的標準,但是,“優秀學生”顯然是一個學科獲得廣泛認同的基本標準。沒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一流學科,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一流大學。
概言之,“雙一流”建設需要正確處理好“中國特色”與“世界一流”、“雙一流”高校與高等教育整體發展、一流學科與其他學科、“雙一流”建設與人才培養四對關系,為所有高校和學科創設科學發展與理性競爭的寬廣空間,用新的思維、新的制度提升高校辦學與人才培養質量,從而不斷增強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國際競爭力,真正使“雙一流”建設有效推動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