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5年翻了一番
有人說,現在是大學生創業最好的時代!因為現在有不少成功的大學生創業案例。
2017年3月,因為共享單車而被社會關注的“ofo”公司公布了約合31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規模。此時,距離該公司創立才3年。更讓人驚喜的是,這個龐大公司的主要負責人是一個剛走出學校一年多的90后大學生。
僅在江西南昌理工學院上完大一就退學進行創業的成都小伙周剛,在他創業的第10個年頭,發明了FS絕緣連電技術,解決了傳統裸露連電技術“漏電、短路、電弧”三大安全難題,實現了既絕緣又通電。
這些僅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個案。他們在實現個人夢想的同時,也在改變和影響著社會。
麥克思研究院聯合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下稱《就業報告》)數據顯示,近5年來,大學生畢業即創業連續從2011屆的1.6%上升到2017屆的3.0%,接近翻了一番。以2017年795萬名應屆畢業生的總量計算,年創業大學生數量超過20萬名。
5年來國內大學生創業人數近乎翻了一番,如此大規模是如何形成的?
一方面,國家推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是重要保證。201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集中推出了眾多利好政策:鼓勵地方設立創業基金;對眾創空間等辦公用房、網絡等給予優惠;對小微企業、孵化機構等給予稅收支持等。
另一方面,教育部在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據教育部介紹,目前全國高校開設了相關創新創業課程23000多門。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大學生就業研究所副所長姚裕群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認為,“高校原來并沒有創業教育這門課,現在創業教育是作為每一個高校、每一位大學生的必修課。這是教育部門大力度推動的結果,也是創業率提升的重要條件。”
但是,業內專家提醒,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創業“速成班”。如何引導學生強化創新精神,培育創業意識,訓練創造能力,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葉靜漪曾在公開報道中提到,“大學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授予專業知識和實用本領的同時,更要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名利觀,不能把創新創業教育功利化”。
大學生創業平均成功率不足5%
《就業報告》顯示,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2013屆本科生中,有46.2%的人3年后還在繼續自主創業;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2013屆高職高專畢業生中,有46.8%的人3年后還在繼續自主創業,甚至有數據指出,即使在浙江等創業環境較好的省份,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
胡忠懷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之一。胡忠懷大學畢業后獨自創辦了浙江安德電器有限公司。在經過了無數個沒黑沒夜、忙忙碌碌的打拼日子之后,公司斬獲了不少榮譽: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浙江名牌、浙江出口名牌、浙江著名商標等。在擔任自己公司董事長的同時,他還榮幸地當選為浙江省永康市留學生聯誼會會長。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他不無感慨:“苦盡甘來,那些苦日子都過去了。”
在他看來,很多大學生創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產品,“像成都小伙周剛發明的FS絕緣連電技術,是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產品。我看到這個消息,馬上就給一位企業界的朋友打電話讓他投資。在我們這里,不缺錢,缺的是好的投資項目,因為沒有核心項目創業失敗的案例實在太多了。”
浙江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表示,近年來浙江大學生初次創業成功率為5%左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和國際平均水平及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猶如鴻溝,歐美國家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平均水平為20%;國內橫向比較,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也低于社會創業平均成功率,大部分“大創牌”企業夭折于初創期,熬不過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