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85”、“211”時代,由于獲得“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校身份固定,占據了絕大部分的資金和資源,而名單之外的學校特別是地方高校,不管如何努力,辦學成績多么優秀,其專業如何具有獨特優勢,都無法擠進這個排行榜,于是,就制約了地方高校的辦學活力和積極性。學校無法獲取足夠的資金,做大做強優勢學科,也招不到一流的學生。“雙一流”建設扭轉了上述局面:5年一評審,“雙一流”不再是終身制;地方院校也有望納入“雙一流”名單。
朱國宏介紹,比如上海此次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的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等4所地方高校。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雖然此次未入選“雙一流”,但從現在開始,將主動加入“雙一流”建設行列。這位校長認為,從已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來看,入選高校絕大部分是重點高校,地方高校相對較少。從實際辦學條件來看,絕大多數地方高校與“雙一流”建設要求有明顯的差距,但這并不意味著地方高校可以無所作為。地方高校如果缺乏緊迫感,不主動對標追趕,與重點高校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朱國宏認為,“地方高校在創建“雙一流”過程中不能照搬已入選的建設高校的辦學模式,要獨辟蹊徑,根據自身的傳統、特點和優勢精心謀劃。要有所取舍,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實現‘彎道超車’、錯位競爭,在一兩個點上取得重要突破。”比如,外經貿大學長期在經貿領域及商科具有特色和優勢,就是追求世界一流的方向。
上海體育學院規劃發展處延長鄒軍教授則認為,“雙一流”建設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堅持“三步走”,為地方高校建設提供了廣闊時空。首先,地方高校擁有充足的建設時間。經過多年建設,地方高校整體實現了長足發展,但辦學實力依然相對薄弱。對地方高校而言,“雙一流”建設雖不能一蹴而就,卻可以久久為功。上海體育學院的“三步走”計劃是:到2020年,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學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世界體育學學科領域內具備一定的話語權。到2030年,體育學學科穩居世界一流行列,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體育大學。到本世紀中葉,體育學學科位居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建成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一流體育大學。“在重點學科上重點突破,擁有充足的時間,這是地方高校爭創‘雙一流’的有效途徑。”
其次,追求世界一流,地方高校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過去,部分重點大學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而地方高校是重點建設的缺席者,不僅沒有獲得發展資源,也缺少了世界眼光。現在,“雙一流”的推進,要求地方高校同樣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這就促使地方高校不斷強化開放發展的理念和交流合作的意識,積極主動地走出地方、走向世界,借助各類資源來發展自己,并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做出獨特貢獻。
鄒軍表示,地方高校一旦融入“雙一流”,將同時面對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部,“錢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希望在高考招生、引進人才、科研機制等各方面都有相應的政策。當然,地方高校更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