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核技術知名企業擔任投資經理的屈姣姣,近期給自己的2018年設定了新的目標——登頂珠峰。
屈姣姣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2013屆畢業生。大學期間,她不僅榮獲國家獎學金,獲評校級優秀學生標兵、科技標兵稱號,輔修了第二學位,而且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創新能力、執行能力、適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只有持續學習、不斷挑戰、勇于創新,才能看到人生的美麗風景”。回首自己的成長歷程,屈姣姣感恩于母校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重視為自己奠定的厚實基礎。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像屈姣姣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他們的全面成長,是在這所高校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體系下逐漸形成的一種行為自覺。
在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呼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大背景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通過實施“三三制”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多年來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青睞,學校本科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問題導向引發新思路
創新型國家建設勢必帶來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戰略、發展機制、發展模式創新。這就要求高等學校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服務的高素質人才。“學校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是否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和發展?”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領導們不斷地向全校提出這樣的問題。
為了摸清情況,找準問題,學校教務處、學生處、校董校友會等部門持續多年對往屆畢業生進行跟蹤回訪,對重點用人單位持續開展了人才培養質量問卷調查和訪談工作。
“學生的再學習能力、實踐創新能力需要加強。”有的用人單位表示。“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的培養和組織協調能力的鍛煉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有的畢業生給學校提出了建議……
在國家教育部門、中國工程院和陜西省6項重點教改項目的支持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面向新時代,面向未來,面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等教育必須在思想、知識、能力、素質和心理方面為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劉曉君教授表示。
學校提出并逐步凝練了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涵:面對中華民族歷史性、根本性、全方位、深層次、快速且持續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以為創新型國家建立提供人才支撐為根本目標,致力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貢獻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畢業后的職業生涯中,立志高遠、正心明德、自強篤行、求源創新,從而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并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續發展態勢的能力。厘清了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組成要素:人格養成、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專業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總結了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培養路徑:人格養成是根基,科學精神是支撐,學會學習和專業能力是雙翼,實踐創新能力是精髓。建立了“縱向分段培養、橫向開放共享”的“三三制”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人才培養模式:一是根據循序漸進的人才培養規律,科學建構“通識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專業方向教育”三階段教育模塊;二是根據開放融合、共享資源的要求,統籌推進“綜合素質教育”“課程集群”“專業集群”三平臺建設;三是根據全員化、全程化、全方位開放創新的要求,協調推進“課內+課外”“理論+實踐”“教學+科研”三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
學校先后啟動了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創業工程,修訂了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強調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加了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為目標的通識教育課程和課外素質教育平臺。
學校要求,本科生在課外素質教育必須取得8個及其以上課外教育學分,且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獲得兩個及其以上學分、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獲得1個及其以上學分、創新創業獲得兩個及其以上學分,方可授予學士學位。從2013級新生開始,將原有的課外素質教育8學分擴展為課內素質教育(通識教育)10學分和課外素質教育10學分。
模式改革構建新平臺
“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自主選擇課程;足不出戶就可以修學網絡課程;多名教師同時掛牌開課供學生選擇……”這些旨在發掘學生潛質、激發學生興趣、彰顯學生優勢的全新的學習形式、授課方式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學生來說早已不陌生。
隨著共享開放教學模式的持續推進,學校為學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通識教育類課程。此外,學校積極引入“爾雅通識課”網絡學習平臺,本科生可通過該平臺自主進行網絡通識課程的報名、選課學習、考試等,所修學分與學校開設的通識課程學分具有同等效力。
學校每年組織的“粉體杯”科技作品競賽、創業大賽、數學建模競賽,依托專業學科開展的空間搭建大賽、結構設計大賽、網絡煉鋼大賽、機械創新大賽等課外學術競賽以及模擬法庭、環保宣傳等數十項學術類活動,為學生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實踐創新能力搭建了廣闊的舞臺。
近年來,學校花大力氣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架橋鋪路,力行“真刀真槍”到實踐中去鍛煉,用專業知識為社會服務,在實踐中提高和豐富自己,這已成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一項辦學傳統。
學校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不斷培育積極向上的大學文化。每兩年一次的“春天,我與詩相約”詩歌會活動成為學校的一張文化名片。學校文化場館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校史館、建筑廣場、賈平凹文學藝術館、中國音樂史博物館、材料與礦物標本陳列館等交相輝映,營造出濃厚的“文化養成”教育氛圍,不斷激發大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和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青春的時代精神。
經過多年探索,學校從2012級學生開始,實行了現代書院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書院堅持立德樹人,補充第二課堂教育環節,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實踐育人有機結合;完善發展素質教育的制度體系,變教學生“學會”為教學生“會學、會用、會思考、會實踐、會創造”,實現創新創業全覆蓋;全面實施導師制,營造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育人環境。書院成立了符合“95后”“00后”學生興趣愛好特點的科技、社會實踐、文學、藝術、體育、公益等10余類200多個社團組織,學生社團已成為培養大學生組織協調能力的主力軍,參與的學生目前已占學生總人數的一半以上。
人才培養顯現新成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構建的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體系將學校的辦學特色、文化傳統、行業特色和學科專業特點,通過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和長效機制,內化為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使全體學生受益。
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體系運行以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協作能力、團隊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近年來,該校學子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的人數持續增加,在各類專業性競賽中屢獲殊榮。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的學生人次數從2007年的1096名增加到2017年的26070名,省級以上競賽獲獎數量由2007年的147項增加到2017年的814項。特別是該校學子2014年在第25屆UIA(國際建筑師協會)世界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中包攬前兩名之后,2017年在第26屆UIA世界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中再創佳績,有7組參賽作品獲獎,成為該項賽事在一屆競賽中獲獎更多的高校。
廣大學生正心勵志和自強進取的道德情操明顯提升。學校義務家教組織十余年“愛心接力”,惠澤周邊寒門學子千余人。學校理學院IT服務社吳書強同學在大二寒假父親因救人遇難后,依然跳入塘堰勇救落水路人,入選“中國好人榜”見義勇為好人。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017年暑期,由西安建大近400名學生志愿者組建的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商洛市洛南縣,分成50個分隊走村入戶了解村情民意,測繪地形地貌,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調研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大家分工協作、夜以繼日、連續奮戰。拍照、測繪、訪談,白天跋山涉水,晚上開會整理。最后實踐團完成了131份洛南縣“精準扶貧”調研報告,形成了136個村域規劃編制方案,實現了洛南縣整體規劃拉通連片。廣大學子用行動彰顯了一所有影響力的土木建筑類大學的責任與擔當,也體現著學校一直堅持的辦學理念:在課堂和圖書館中積累知識,在實踐中培養才干。
由于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升,畢業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學校從2014年開始,連續4年對畢業生創新意識及能力、接受新知識及應用能力、團隊精神、奉獻意識及服務意識等方面開展了用人單位調查,結果表明,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評價四個方面“優秀比例”均大幅度增加。在兩次全國高校就業工作評選中,該校均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2010年被評選為50所“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之一,2012年被授予“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稱號。